首页- 封面关注

2023年第3期封面关注:印度独角犀

《生物学通报》封面每期关注一个主题,图片及文字说明特约于生物学领域专家、学者,关注珍稀濒危植物、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以及代表性微生物等自然与生态主题。本期封面关注——印度独角犀。印度独角犀是现存犀类中体型最大,同时也是亚洲除亚洲象外体型最大的陆生动物,被列为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》(CITES)附录 I 物种,其野外数量稀少,又为国际重要保护动物,很难获得,属于国内动物园极度稀缺物种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
封面说明

印度独角犀(Rhinoceros unicornis)也常被称为独角犀、大独角犀,属于哺乳纲(Mamalia)奇蹄目(Perissodactyla)犀 科(Rhinocerotidae)独 角 犀 属(Rhinoceros),由于其雄性鼻子前端有一个又粗又短且十分坚硬的角而得名。印度独角犀为植食性动物,寿命一般 35~45 年,最长可超过 50 年。成年体长可达 3.5~3.9 m,肩高 1.65~2.05 m,身体质量 1 200~3 000 kg,是现存犀类中体型最大,同时也是亚洲除亚洲象外体型最大的陆生动物。印度独角犀皮肤呈深紫灰色,坚硬,体表有明显的皮褶,并有许多铆钉状小鼓包,形似披着厚厚的铠甲。

印度独角犀历史上曾经广泛分布于巴基斯坦到缅甸的广大地区,在我国的西藏、云南等省、自治区也有分布记载。现今主要自然分布于尼泊尔和印度东北部的阿姆萨邦,且种群数量极为稀少,已被列为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》(CITES)附录 I 物种。在我国,只有北京动物园与上海野生动物园饲养过印度独角犀。北京动物园的印度独角犀是 2001 年与捷克共和国通过《濒危野生动物种群繁育交换计划》获得的,来园时 14 岁,名字为尼姆,在北京动物园生活了 18 年,因患病导致面部皮肤溃烂,于 2020 年去世,共存活了 32 年。由于印度独角犀野外数量稀少,又为国际重要保护动物,很难获得,属于国内动物园极度稀缺物种,故在尼姆死亡后,北京动物园决定将其制作成形态标本长久保存并用作科普展示。本期封面即北京动物园制成的印度独角犀标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