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生物学通报》封面每期关注一个主题,图片及文字说明特约于生物学领域专家、学者,关注珍稀濒危植物、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以及代表性微生物等自然与生态主题。
本期封面关注——北极海鹦。北极海鹦是分布于大西洋的鸟类,其生存面临着诸多威胁,目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(IUCN)红色名录评估为易危(VU)物种。
【封面说明】
北极海鹦(Fratercula arctica Linnaeus,1758)为鸻形目(Charadriiformes)海 雀 科(Alcidae)海 鹦 属(Fratercula)鸟类,体长约 30 cm,是该属 3 种鸟类中唯一分布于大西洋的物种。簇羽海鹦(F. cirrhataPallas,1769)和角海鹦(F. corniculata J. F. Naumann,1821)则见于太平洋北部。
北极海鹦黑色背部和白色胸腹部形成鲜明的对比,宽大而鲜艳的红、黄、灰蓝三色喙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,也是“海鹦”名称的由来。喙的颜色在繁殖季会变得更为鲜艳,以吸引异性。同时,独特的咽袋和喙部锯齿能够携带大量渔获物,最多时曾观察到一只鸟携带 62 条鱼的纪录。
在陆地上,北极海鹦有着海雀科物种典型的直立站姿,形态笨拙可爱。来到海上则轻盈灵巧,并能潜入水中用双翼推进,如企鹅一般捕猎鱼类、甲壳类动物和浮游动物。研究发现,北极海鹦能用喙衔着树枝在胸前抓痒,意味着它们可以使用工具,这一发现为研究海鸟的智力和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。作为“一夫一妻制”的鸟类,北极海鹦在繁殖季会与同一伴侣结合,共同承担孵卵、育雏等任务。雄鸟用喙和双足在软土中挖掘深度为 0.6~1.2 m 的洞穴,雌鸟在巢中产下一枚卵,卵呈白色并具褐色斑点。孵化周期约为 40 d,雏鸟孵化后6 周内全靠父母捕鱼虾喂养,7 周后即可飞到海上独立生活。
北极海鹦曾经种群数量众多且分布范围广泛,从加拿大东部到欧洲西部均可见,最南端甚至可达美国缅因州和法国东部。但由于渔业活动大量捕捞北极海鹦赖以生存的鲱鱼、玉筋鱼等小型鱼类,外加误捕、栖息地破坏以及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改变等因素,北极海鹦生存面临着诸多威胁,目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(IUCN)红色名录评估为易危(VU)物种。
照片拍摄于挪威北部 Hornøya 岛,这里是该国重要的鸟类保护区之一,每年夏季都迎来超过7 500 对北极海鹦在此繁殖。
摄影/撰文 李一凡
(亦趣自然保育中心 四川自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