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生物学通报》封面每期关注一个主题,图片及文字说明特约于生物学领域专家、学者,关注珍稀濒危植物、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以及代表性微生物等自然与生态主题。
本期封面关注——彩鹮。彩鹮为鹳形目鹮科彩鹮属鸟类,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,关注野生鸟类的生存,助力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。
【封面说明】
彩鹮(Plegadis falcinellus Linnaeus,1766)为鹳形目鹮科彩鹮属鸟类,体长约 60 cm,在鹮类中属小型物种。成鸟体羽在阳光下具绿紫色金属光泽,故得英文名 Glossy Ibis(有光泽的鹮),在暗光或逆光条件下则近黑色;幼鸟体羽褐色,不具光泽。
彩 鹮 在 日 间 通 常 单 独 或 集 小 群 于 沼 泽 、稻田、河流及湖泊岸带觅食,黄昏时飞回夜栖地。在繁殖季节常与鹭科鸟类混群营巢,每窝产卵3~5 枚。
作为广布种,彩鹮见于除南极洲以外的世界各大洲。在我国,彩鹮并不常见,因此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。观测结果显示,彩鹮的目击和影像记录已遍布长江以南所有省区,并在近年来呈现“北扩”趋势,在陕西、甘肃、宁夏、新疆、内蒙古、河北等地陆续被记录到。
值得一提的是,随着我国民间观鸟人群的增多,有越来越多的地区记录到彩鹮的身影,在陕西、云南、湖北、四川、新疆等地还观测到彩鹮的繁殖记录。与此同时,更多的民间力量也开始关注野生鸟类保护。
可以预见,倘若彩鹮在下一轮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》调整中被“降级”,其背后,除了物种本身对环境表现出的高度适应性以外,必然还有来自人类社会的关注与保护。
摄影/撰文:李一凡
亦趣自然保育中心 四川自贡